- 什么股票配资 私生活混乱被传是陈坤儿子生母,从央视离职的她,如今怎么样了
- 她曾手握央视顶级资源,央视一姐董卿都是她的后辈; 然而本该风光无限的她,却被“小三”传言打成“丧家犬”; 后又被传是陈坤儿子的生母; 如今再看她的现状,着实令人...
在前列腺疾病领域,波士顿科学坐拥两款“展品变商品”的产品:瑞梦(Rezūm)热蒸汽治疗设备及一次性使用前列腺热蒸汽治疗器械和SpaceOAR System一次性使用可吸收隔离水凝胶,为老“男”题患者提供多元的诊疗选择。
中日中药材产业交流大会邀请中日两国相关领域专家与企业进行交流与信息共享
来到越南的第二天。北宁。
这,也是我们 2024 年"问道全球"的第四站,越南印尼站。继续,和你分享我的所见所感。
虽然已经是第二天,但不同于寒风乍起的上海,穿一件短袖便足矣的越南,还是让我有种穿越之感。尤其,是当我真的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了" 20 年前的中国"之后。
去年,有一段话特别火:日本就像 20 年后的中国,而越南就像 20 年前的中国。
是的。无论是高速增长的 GDP,还是乐观活力的年轻人。这,都让我想起 20 年前的中国。
但这,也不代表,你就能"学霸复读"了,就能把过去 20 年在中国发生的成功案例,再复刻一遍了。
因为,即便是今天的越南,再"像" 20 年前的中国,也毕竟不"是" 20 年前的中国。对大多数外来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崭新的,拥有一亿人口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喜好,需求,你不亲眼来看,是真的不知道。
我举个例子:不少越南人,比咱们更敢花钱。
为什么这么说?
越南的消费升级,来得更早
"其实,越南人很看重产品品质。"
这是我今天参访的几家企业,都不约而同提到的一句话。
有多看重?
举个例子,买手机。很多越南人,一个月的工资可能是 2000-3000 元,但他们却很愿意去购买一部 iphone 手机。即便,这要花上他们两到三个月的工资。
又比如,买摩托车。越南到处都是摩托车。这是因为,越南的基建水平还没有跟上,道路很窄,停车很难,汽车不好开。而汽车的单价,对于大部分越南人来说,又太贵了些。
所以,大多数人就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之间,选择了相对舒适,但价格又不便宜的摩托车。不少越南人,可能家里没什么家具,但一定会有摩托车。
虽然,这里摩托车的价格,偏贵一些,要 8000 多元人民币。贵一点的,甚至要两万。但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会去买。越南的总人口大概 1 亿,但他们的摩托车保有量,却在 5000 万台左右。
而在所有摩托品牌中,卖得最好的,不是便宜的,而是品质好的。比如,本田摩托。它在越南,就是舒适好骑的代名词,也卖得最好,占据了超过 80% 的市场份额。
几十年前,中国企业曾在越南摩托车市场大败而归。当时,中国品牌主打低价策略,以为一定能赢。可结果呢?在很多越南人看来,"骑着中国产的摩托车",成了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中国商品"和"廉价低端"挂了钩。
如果产品质量不好,就不要,即便它便宜。
这,就是很多越南人的消费心理。
奇怪。2023 年,越南的人均 GDP 是 4284 美元,而中国的人均 GDP 是 1.2 万美元。越南的人均 GDP 明明比我们少那么多,为什么我感觉,他们这么敢花钱呢?
原因很多。而其中之一,可能是:越南人的负债率,比较低。
比如,很多越南人,都没有房贷。他们会在土地上盖房居住。虽然收入不高,但因为没有沉重的贷款压力,反而让他们更愿意在日常消费的时候,为品质买单。
认知的局限,往往来自经验主义。
当我们以为越南一定是个"低价市场"时,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经验给市场设限。而市场的真相,往往就藏在这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里。
而目前,这种消费心理,正在从摩托车市场,延伸到电动车市场。
一个出人意料的本地市场
让我给你看一组数据。
据越南摩托车制造商协会的统计,2022 年,越南摩托车销量超过了 300 万辆。销量前五的摩托车,日本品牌占了三个,分别是本田,雅马哈、铃木。但到了 2023 年,这个局面被打破了。本田摩托车销量下滑 19.8%,雅马哈摩托车销量下降 13.2%。
发生了什么?
根据 BMI Research 的数据,2023 年越南的电动两轮车销量达到了 180 万辆。电动车,已经悄悄占据了一半两轮车市场。噢,原来:接住那些放弃摩托车出行需求用户的,是两轮电动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电驴。
在越南当地,你能看到很多咱们国产的电动车品牌:雅迪,台铃,绿源 …… 并且,越南人买到的小电驴,还不便宜。同样的一款电动车,在越南的售价,可能是国内的两倍。比如,国内卖 3000 的,这里卖 6000。但同时,它却并没有因此而遭受冷遇。
有点意思。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心里有点犯嘀咕:这是咋回事?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毕竟,按照传统认知,这在人均收入远低于中国的越南市场,应该是不可能卖出去的。
但还记得吗?越南消费者,对品质,是有要求的。
而且,他们并不会简单地与中国市场的同款车型,比较价格,而是会在越南本地市场,把它跟本田摩托车比。在这个比较基准下,和 8000 多元的本田摩托车比起来,6000 多元的电动车,反而是个"便宜"的选择。
再加上,全球正在轰轰烈烈演进的碳减排趋势。这意味着,电动车对摩托车的替代将是一个持续的、加速的过程。
就这样,在越南,一个年销一百多万辆电动车本土市场,正在悄悄地成长着。像一片海,远看安静,但已经澎湃。
这出乎很多人意料。至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说到越南,大多数人关心的,并非是本土市场,而是"转出口"。
转出口
什么是转出口?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是某家电生产商,你的产品在美国很受欢迎。这挺好的。但是,由于美国新颁布了关税制度,从中国生产的家电,出口到美国,关税可能要到十几个百分点。
你一算,好家伙。这上牙一碰下牙,一句话的事,你的利润就全被吃掉了。
那咋办?前思后想,你发现:从越南出口过去的关税,才收不到 5%。
所以,出口到越南迂回一下,再转出口到美国,可能是个规避高昂关税的好办法。
越南,因此成为了大量中国企业的"中转站"。这,就叫转出口。
但是,美国政府征收高关税的本意,可能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你这样迂回一下,虽然明面上合规了,但产品在美国当地的售价,却不一定有什么变化,还是有价格优势。本土产业,可能还是没被保护到位。
那怎么办?于是,美国政府开始要求:本地化率。
本地化率
是的,本地化率。
在这次的走访中,我听到不少企业,都提到了这个词。本地化率,就是你的产品,有多少价值,是在越南本地创造的。比如,进口中国的原材料,但组装、生产、包装,都在越南。
这个数字看似简单,却决定了企业能否真正打开美国市场。如果你选择进口中国的元件,在越南进行简单组装,你很可能过不了这个"本地化率"的门槛。
比方说,对两轮电动车,规则可能是这样的:想在东盟内部免税交易?那你的本地化率要达到 40%。想免税出口到美国?那你的本地化率必须达到 60%。
情况,正在随着美国对越南出口的严格审查,变得越来越复杂。
比如,今天,我就听到一位企业负责人这么说,美国经常对在越南的中国企业进行"双反"调查——反补贴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什么?查你是否获得了政府补贴。那么,"反倾销"呢?查你的产品价格是否低于成本。
这就导致另外一件事:如果你的产品,因为税收原因,没了利润空间——这当然很惨,但更惨的是——这恰恰可能会触发反倾销调查:你干嘛卖这么便宜?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从中国进口的廉价材料,来我这里搞变相倾销!
所以,对于很多把越南当作"中转站"的企业来说,真正的挑战,可能在于:如果你继续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供应链,那么,你可能就会面临越来越严格的贸易调查。
但如果你真的做到了 60% 的本地化,这又可能会让你之前在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流失。
唉。出海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才能落地生根。
所以,在越南建厂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而目前来说,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真正的考验,就是:你能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多大程度的本地化?
而说到本地化,就不得不提到越南当地的劳动人口。
越南的人力成本,真的便宜吗?
对于不少中国企业来说,来到越南开厂子的目的,还不止是规避高额关税,还有:越南年轻人口的红利。
换句话来说,就是:这里的人力成本,便宜些。
但是,真的便宜吗?如果便宜,能便宜多少?
我给你看一组数据。
1)每周工作 6 天,每月工作 26 天。2)每天工作 10 小时,月工时达到 260 小时。
越南的工时,比中国很多工厂的月工时,要多出近 100 小时。
那么,要雇佣这样的工人,你要付多少工资呢?
1)普工月薪约 3500 元(人民币);2)技术工人的月薪,约 5000-6000 元。
当然,这不代表所有企业、所有人。但就大体的工资和工时来看,越南的人工,确实比中国便宜 1/3,可能还要多一些。
但是,几家企业对于这件事,又有着各自的看法。
比如,有一家企业认为:不便宜。你别看工资好像少上那么一些,但是我们这 150 名员工干的活,国内只要 100 人,就能拿下了。
但是,又有另外一家企业认为:越南工人,比中国工人靠谱。理由之一,是中国工人的流动性太大。而越南的工人经过培训后,往往能在同一个岗位稳定工作很多年。
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和中国的环境有一点关系。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口相对更少了。送外卖的收入,比"进厂"要高一些。所以很多工厂不得不勤招短期工。
但这个问题,越南似乎并不需要担心。
双轨培养制
2023 年,越南的总和生育率,大概是 1.96。意思就是一位女性,在整个生育阶段,平均生育 1.96 名人口。
而昨晚,我和一位卖奶粉的小姑娘聊天,她说,这里的年轻人还是比较愿意生孩子的。一般,至少两个。
所以,至少在未来十几年,越南的年轻人口,还十分充足。
而能让越南工人保持更高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双轨培养制。
如果你是大专生,就是:学校学习一年 + 企业学习一年 + 实习一年。本科生,就是:学校学习两年 + 企业学习一年 + 回到学校学习一年。在学校呆一段时间,企业呆一段时间。这就是:双轨。
员工不光技能更专业了,对公司的认同感也挺强,所以很容易就会留下来,即便不签订相关的就业协议。
这种培养制度,让我感到眼熟。因为,在 2017 年,我就在德国的 ABB 机器人工厂看到过。现在,这种制度从德国,进入到了越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光不一定比国内差,但工资却实打实地要低 1/3。
所以,或许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与其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如静下心来培养人才。与其追求短期的用工成本,不如投资长期的人才培养。
因为到最后,性价比最高的,往往是那些被你用心培养过的人。
除了"双轨制"培养制度,还让我感到眼熟的,是墙上的" 5S "标语。
熟悉的 5S 标语
在一家越南的制造业企业中,我又看到了熟悉的" 5S "标语。
什么是 5S?相信你一定知道,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
但实际上,5S 的目的,也不在打扫卫生,也不在多少个" S "。重点,在于通过整理、清扫,发现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眼光。
是的,培养发现问题的眼光,才是答案。
很多制造业,就是一个在效率中寻找质量,在质量中提升效率的游戏。如何在控制质量的前提下,把成本压缩到最低,才是在一众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前段时间,我在参访通威太阳能时,就听到分享,某一个月的时间里,通威某生产部门的 3000 多个员工,提交了 1 万多条建议。
这些建议,涉及生产、安全、效益,等方方面面。在经过专门团队的筛选后,把部分可行的建议变成了改进的方法。最终通威评估,这些方法创造了大概 1300 万的价值。每个月都这么改进,提出建议、提升改进,不断循环迭代。这就是一个"无限循环"。
而今天在越南,我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一点一滴持续改善的精神。特别令人钦佩。
在制造上,不断持续改进。人才上,不断持续培养。这,才是长期主义企业,所应该坚持的理念。
而当越来越多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不断进入越南之后,越南的供应链优势,正在快速地凸显出来。
不过,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对中国来说,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什么这么说?
越南供应链,会对中国造成挑战吗?
早在十多年前,一些企业就已经在越南建厂。因为这里的人工成本,用地租金和其他很多方面的成本,都比较便宜。比如,阿迪、耐克。
但那时候,越南的供应链体系并未形成,可能一个纸箱,一个螺丝钉,都要从国外进口。工人的整体水平也不高,复杂工艺也很难实现。
但是,自从中美开始了贸易战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规避关税,选择以越南为"中转站",进行转口贸易。
比如,很多链主企业。链主企业是谁呢?例如,为苹果代工的企业等。这些企业进入后,上下游配套企业也随之而来。做包装的,做组件生产。这,就是产业链集体不断完善的过程。
那么,在他们发现各种问题,并花费数十年时间解决问题之后,越南的制造业水平必然会提高,形成从原材料到包装,从模具到零配件的集群效应。
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制造业基地,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崛起,而对中国本土的制造业形成挑战。
两种企业
好了。今天,又是特别忙碌的一天。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一些,多学到一些,我和问道全球的企业家们,马不停蹄地去了好几家企业。
看过这几家企业之后,我感受到,不同的企业来到越南,似乎可以分成两个大的类别。
第一类,是把越南本地,当作一个市场。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去服务当地的消费者,比如,两轮电动车,比如,饲料和农产品。
但毕竟,越南的一亿人口,说少不少,说多也不多。所以,也有很多企业,会把越南视作转口出海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一个跳板。
这两种企业的商业模式,各有长处,你很难说孰优孰劣。
只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今天我感知到的越南,似乎和我昨天的感受,又有了一些分别。
昨天,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提到这里相当于中国 20 年前的发展阶段。然而,在今天学习完这些企业正在做的事情之后,我发现在某些方面,比如消费理念,比如对产品的要求,对品牌的认可度,越南实际上比中国更为领先。
所以,越南本土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能够找到符合本地文化属性的方法,你就能取得成功。
就比如,中国小电驴勇闯越南的故事。要在越南做好电瓶车,你就要考虑到很多只在越南,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例如,因为靠近海边,盐酸的腐蚀性更为严重,所以你可能需要进行大量不同的测试,以确保钢架和车架能够耐腐蚀。又例如,越南的道路非常崎岖,不像中国那样平坦,因此需要测试车辆的抗颠簸能力,确保反光镜不会因震动而脱落。除此之外,你还要考虑涉水性,考虑紫外线照射,导致车漆脱落的情况 ……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需求,这些需求在时代变迁中往往未被满足。
当你能够满足这个时代变化所带来的需求时,你就能实现真正的增长。
小马过河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个,你可能也听过的,小马过河的故事。
小马想要过河。但是,在别人的口中,河水一会特别深,会漫过你的头顶;一会又特别浅,只会没到你的小腿。困惑的小马最后亲自试水,才发现了真相。
在今天的越南市场,不就是这样吗?
有些企业,觉得越南的人工不靠谱。有的企业,觉得越南有人口红利。还有的企业,发现了本土市场的消费升级机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这大概是,有的企业,是来"过河"的。而有的企业,是来"耕田"的。
如果你只是把越南当作一个低成本的加工基地,一个规避贸易摩擦的中转站,那么,你很可能会面对越来越高的关税政策,举步维艰。
但如果你把越南当作一片未曾开垦的肥沃土地,一点点研究当地的气候环境,文化背景,甚至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时,一切就又都不一样了。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越南市场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是一个低成本的加工基地?还是一个规避关税的条本?亦或是一个有着一亿人口,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
我们,都在过同一条河。
只不过,有的企业只是路过,而有的企业,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沃土。
祝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沃土。
越南之行股票杠杆是多少倍,我们明天继续。